|
|||
|
|||
发布时间:2010.07.18 新闻来源:网页教学网 | |||
“取消”(cancel,stop)和“撤消”(undo),看起来很像是同一回事,用起来似乎也差不多。但是两者在使用上还是有些差别,体验上也略有不同。 一、 取消键与撤消键 我们常常在执行一个动作时,会被要求确认一下,这时候往往给出两个按钮,“确定”和“取消”。“取消”按钮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与“确定”,“保存”之类的操作同时出现。 撤消,其实就是ctrl+Z,回退最后那个操作,返回到前一个页面。与“取消”最大的不同在于:“取消”的操作是在动作发生前,而执行“撤消”的操作时动作已经完成了。 “撤消”往往不会用文字表达写出来,而是用
二、如何设计 “取消”和“撤消”都不属于操作的必要流程,在设计上也不应作为主要元素出现。 在设计“取消”键(或操作确认页面)时,常会将“确认”,“保存”按钮放在左边,并使用醒目的格式标识出来,或者默认选中该项。“取消”按钮则往往放在右边。 Mac系统由于使用习惯,往往位置颠倒一下。
撤消键设计并不多,往往在网页设计中被忽视。Gmail是个很好的例子,可是Google Calender就没有撤销按钮。 三、不同的体验 虽然都是对操作进行反悔,但是正是由于出现的时间不同,用户体验上的感受自然也不同。 “取消”键总是在动作执行后立即出现,这时候满脑子都是前一个动作,自然毫不思考地选了“确定”(通常还都是默认项),然后才后悔莫及。所以,虽然是为了防止犯错,但由于“取消”出现地太快,用户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操作可能失误了”。 相比之下,“撤消”按钮显得慷慨和大度多了,用户可以放心的在网站上进行探索(安全探索,safe exploration),对建立用户的信心有很大帮助。在MS Office、Photoshop等高度交互界面上还提供了多级撤消的操作。 当然,并不是说以后再也不要在网页中用“取消”按钮了,都得用“撤消”按钮。也不是说以后一定要先来一个“取消”按钮,再弄一个“撤消”按钮,来个双保险。在设计中多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日常失误,提高产品的容错性才是关键。 对于相对危险的操作,整理了几个使用“取消”键的优化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