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许多可用性专家一直把链接新窗口打开(target='_blank')认为是大忌。在他们看来,新窗口打开的问题在于:
1.用户将无法控制它在本页打开还是新窗口打开。这是不尊重用户的选择。
2.新窗口打开使任务栏更加地拥挤。
3.用户更加期望新页面在当页载入。
4.新窗口打开是“后退”按钮变得不可用。
实际上,在Neil Turner的文章中提到,以下情况可以打开新窗口:
1.链接指向一个文档(PDF,Word文档等)
2.链接指向一个大图片,需要一定时间来下载。
3.链接指向一个需要打印的页面(这种边缘情况都被扯进来了-_-|)
SmashingMagazine补充其他的情况时
说还有:
1.当页加载可能打断一个正在进行的进程。
2.链接是指向一个帮助。
其实,我认为,总结一下他们说的只有两点。也就是以下两点的情况下,可以打开新窗口:
1.链接指向一个需下载到本地或者打印的文件(通常是非HTML的)。这里就包括了pdf, doc, mp3, 需打印的文稿等等。
2.当页加载可能打断一个正在进行的进程,或者使之不能完成。例如需要前后对比的帮助;正在填写表单时,用户想看看隐私条款等等。
其他的可用性问题和信息构架
新窗口打开在体验上来说会加长用户认知上的等待时间。同时新窗口打开是一种弹出方式,它:
·可能是以新Tab的方式打开。那么这个Tab可能没有被主动激活,将会需要用户主动激活该Tab才能发现刚才点击的页面。
(IE7里,如果用户不勾选“当创建新选项卡时,始终切换到新选项卡”这项,那么使用javascript打开的新Tab将不会被激活。)
·可能是以新的浏览器窗口的方式打开。那么如果这个窗口没有能被自动最大化,那么将会需要用户手动最大化。
·过多的新窗口将需要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维护各窗口。
新窗口打开确实会影响可用性。但这个问题常常并不在于打开新窗口本身。而在于更下一层的信息构架。国外的网站结构相对简单地多,任务流程清晰。所以很少使用 到新窗口打开。新窗口打开的使用大部分是使用在出站链接上,避免用户流失。国内网站通常结构相当复杂,没有固定、清晰的任务流程。在非线性的任务流程情况下,需要考量是否使用新窗口打开来弥补信息构架的不足。
新窗口打开弥补了导航的不足
即使如此,打开新窗口的对于导航的好处却没有被人们所广泛发现。我们来看看在IE7中,从首页的促销点击直到进入某一个商品Detail页的过程。
第一步,首页上点击某促销广告(弹出新窗口,出现产品List页面);第二步,产品List页面上点击某产品(弹出新窗口,出现商品Detail页面)。
所有点击均弹出新窗口。我们回到IE7的Tab上,看看每一步点击後,Tab有什么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就像面包屑一样,Tab这时候提高了这样的信息:
1.你从哪来?
2.你的行径路径如何?
3.你现在在哪里?
明显地,用户并不是依托类目的路径点击进入该页的。这时,Tab就像一个动态的面包屑,弥补了网站本身靠类目组织的面包屑的不足。
其他的琐碎
另外有两点也不容忽视。
第一点是关于我国的国情。中国人的所在社会环境信息更加拥堵。导致中国人的信息承受能力会比西方互联网用户强。这将使中国的互联网用户:
·能容忍单页面下更多的信息量。
·同时能容忍更多的页面打开。
·良好的信息构架对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有效性相对于西方效果更不显著。
除此之外,第二点,对于览器后退按钮的问题,我同时认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相对于国外用户来说对于计算机认识水平要求更低。这就造成我国用户更容易理解并想到 关闭按钮的点击而不是后退按钮。在实际中,也发现在国内用户比国外用户更不会去点击后退按钮(此为经验,无数据支持)。
最后
交互设计师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权衡各种各样的因素。从商业诉求到用户目标,从可用性到审美学。
在设计原则上或曰:“应该让用户对他们正在交互的界面有控制权。”亦或曰:“应该提供Good default,减少用户控制。”
看起来,这些是矛盾的。
根据第一条,极端地,我们应该设计一个链接新窗口打开设置的功能,以便能让用户选择控制链接是否在新窗口打开。
根据第二条,我们应该为用户设想好了每一个链接是否在新窗口打开。并默认设置好它。
对于用户来说第一条定理不一定永远是对的。你把所有的界面控制都抛给用户,实际上是在做一个高可定制化的界面。有时不如使用Good default,也许更好。事实上,第一条是送给专家用户的,第二条是送给新手的。
如何平衡他俩的关系,就是我们交互设计师的职责。
最后的最后,一定记住,回到用户中间去。在我做的一些可用性测试和访谈中发现,新手和中间用户在点击新窗口打开的链接时,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不理解、沮丧或是挫败。
更多的用户体验:符合中国国情的网页链接新窗口打开请到论坛查看: http://BBS.TC711.COM
【 双击滚屏 】 【 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来源:
互联网
日期:2009-12-2